燒傷創面經早期治療愈合后,并不等于臨床治療的終結。深度燒傷常會留下瘢痕增生、攣縮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觀及功能。市第一醫院燒傷科主任李茂清提醒,在燒傷治療過程中,絕不僅限于對燒傷病人生命的救治及創面的封閉,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復或保護患者的外觀及功能,應是燒傷早期及后期整形治療中貫徹始終的目標。
“燒傷后出現畸形的程度,除取決于燒傷的傷情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早期創面的處理水平和功能鍛煉的好壞。”李茂清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采用中厚皮移植和各種皮瓣移植的方法早期修復創面,并注意將燒傷部位固定在功能位或抗瘢痕攣縮的體位,再結合功能鍛煉及理療等,可大大減少畸形的發生或畸形程度。他提醒,為使燒傷患者獲得較好的外觀及功能恢復,減少燒傷畸形的發生,在燒傷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采用以下幾方面的治療措施:
積極防控感染盡快封閉創面
“燒傷創面感染的防治,是燒傷治療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李茂清介紹,發生感染后,組織損傷、炎癥反應加重,移植皮片不易成活,直接影響創面的愈合,燒傷創面如沒有及時愈合,就必然會發生創面收縮,愈合后則容易出現瘢痕增生及攣縮,從而影響外觀及功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早期切痂移植自體皮,是預防感染,減少瘢痕增生、攣縮最有效的措施。對中、小面積深二度及三度燒傷,顏面部、手及關節等重要部位可進行早期切痂,行大張中厚皮移植。非功能位區域則可采用自體刃厚皮移植覆蓋創面。對大面積深度燒傷及創面已有明顯感染的病例,則可切痂后采用大張開窗或開洞異體皮嵌植小片自體皮的方法盡快封閉創面。只有盡快使創面上皮化,才能達到預防與減輕瘢痕增生、攣縮的目的。
創面愈合情況與瘢痕的關系
“受傷后創面是自動愈合還是經換藥、植皮后愈合,愈合過程是否順利,創面從受傷到完全愈合用了多少時間,愈合后,瘢痕是否反復發生破潰等,這些情況均有助于瘢痕的診斷、分類等。”李茂清舉例說,創面1周左右自行愈合,損傷可能是淺二度燒傷,發生瘢痕增生的可能性極少,創面23周自行愈合,燒傷可能是深二度燒傷,形成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較大;有研究發現,燒傷后14-21天愈合的創面,出現瘢痕增生的機會是30%左右;21天以后愈合者發生增生的幾率則高達78%,因此認為,創面愈合時間的長短與瘢痕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
注意正確包扎與固定
燒傷后手、肢體的顏頸部等部位的包扎與固定對患者的愈合十分重要。基本原則就是包扎固定的體位是能較好抵抗創面攣縮及瘢痕攣縮的位置,不一定非是功能位或患者感到舒適的體位。手燒傷后,如燒傷部位局限于手背,日后出現的攣縮畸形是:掌指關節背曲,關節發生脫位或半脫位;近側指間關節由于關節背側伸指肌腱中央束與關節囊的斷裂,屈肌腱的作用使關節發生屈曲畸形,遠側指間關節由于損傷程度不同,可出現背伸或屈曲畸形;拇指內收、指蹼攣縮畸形等,針對以上可能發生的畸形,手包扎固定應在各指蹼間填以小紗布,各指處于充分外展位,掌指關節固定于屈曲位,指間關節固定于伸直位,拇指固定于外展對掌位。頸部攣縮畸形絕大多數發生在頸前部,頸部固定應取頭后仰位。不論是否燒傷,臥床患者的踝關節均應維持在背曲90度,以防足下垂的發生。固定方法可用彈力繃帶、熱塑夾板、矯形器等。在進行固定時,每天必須松解兩次,活動關節及肢體,在固定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病人的感受隨時調節松緊度,避免肢體或受力部位壓傷等。
及早進行功能鍛煉
“在全身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及早進行被動及主動的功能鍛煉,不僅可預防肢體功能障礙的發生,還可改善人體各器官的功能。”李茂清提醒,功能鍛煉可在康復理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創面尚未完全愈合時,以肢體的被動及主動鍛煉為主,如配合水療,不僅可減少鍛煉時的疼痛,還可促進殘余創面的愈合。創面完全愈合后,不僅要堅持肢體的功能鍛煉及各種器械的治療,尤其要鼓勵患者多下床活動,盡可能參加日常的生活勞動,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的各部分機能都得到充分鍛煉,盡早重新融入社會。另外,在這一時期,醫護人員及家人應對患者多進行心理輔導及鼓勵,使患者有信心獲得最大程度的康復。
盡早進行抗瘢痕治療
“燒傷創面完全愈合后,患者常常立刻出院,等待半年后重新入院進行康復治療。”李茂清說,這種治療步驟在國內是十分普遍的。在這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對患者來說是一個治療的真空地帶。燒傷科醫生也許不會關注患者,因為燒傷創面已經完全愈合;整形醫生也不會關注患者,因為患者的瘢痕攣縮畸形尚未出現。然而,正是在這一時期,是患者發生瘢痕增生、攣縮的形成階段,也是預防瘢痕增生、攣縮的最佳時期。這需要燒傷科醫師及整形外科醫師共同關注這一時期患者的治療問題。深度燒傷皮移植區、深二度燒傷愈合創面、中厚皮供皮區均需采用抗瘢痕綜合治療。治療時間應持續6-12月,至少應在3個月以上。常用的方法有壓力療法、各種抑制瘢痕增生的外用藥品等。
(曹曉燕 屈海洋)
【出診信息】
出診地址:市第一醫院西院區(西壩崗)3號樓一層燒傷科
電話:13831335058醫辦室電話:8045417護辦室電話:8045166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