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冠疫情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胸部CT來評估肺部的健康情況,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期間,肺結節的檢出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廣泛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么,肺結節到底是什么?哪種類型的肺結節需要處理?具體需要怎么處理?我們跟隨一名因患新冠康復后體檢發現肺結節的患者診療過程,由市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房濤為大家解答相應疑問。
劉先生46歲,在感染新冠后行胸部CT檢查,結果顯示“右肺上葉前段見一大小約0.6*0.8cm純磨玻璃結節”。為進一步治療,患者前來張家口市第一醫院胸外科門診就診。
什么肺結節?肺結節一定是惡性么?房濤介紹,肺結節是指影像學表現為直徑≤3cm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陰影,可為孤立性或多發性。>3cm的稱肺腫塊。肺結節多數是良性的,比如錯構瘤,肺炎癥性假瘤,硬化性血管瘤等,但伴有高危影像學表現最可能是惡性,比如肺癌。
“常見的肺結節的分類方式有兩種。”房濤表示,第一種根據肺結節的直徑大小分為:微小結節(<5.0mm),小結節(5.0~10.0mm),結 節(10.0~30.0mm);第二種根據肺結節的密度分為:(1)實性肺結節(solidnoule),肺內圓形或類圓形密度增高影,病變密度足以掩蓋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氣管影;(2)亞實性肺結節(subsolid nodule),包含純磨玻璃結節(pGGN)和磨玻璃密度和實性密度均有的混雜性結節(mGGN)。
如何從CT片子上看結節是好是壞呢?房濤介紹,可以依據CT片子從外觀評估初步判斷肺結節的良惡性,包括結節大小、形態、邊緣及瘤-肺界面等相關。
結節大小:隨著肺結節體積增大,其惡性概率也隨之增加。結節形態:大多數惡性肺結節的形態為圓形或類圓形,與惡性實性結節相比,惡性的亞實性結節出現不規則形態的比例較高;結節邊緣:惡性肺結節多呈分葉狀,或有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常提示惡性的可能;結節-肺界面:惡性肺結節邊緣多清楚但不光整,結節-肺界面毛糙甚至有毛刺。
房濤表示,通過對劉先生結節的綜合評估,初步認定結節惡性可能較大,建議完善相關檢查。他建議,患者6-12個月內進行一次復查。臨床上對于≤8mm的結節采用下列處理辦法:
結節直徑≤4 mm者:多數不需要進行隨訪;結節直徑 4~6mm者:應在12個月重新評估,如無變化,其后轉為常規年度隨訪;結節直徑 6~8mm者:應在 6~ 12個月之間隨訪,如未發生變化,則在18~24個月之間再次隨訪,其后轉為常規年度檢查。
患者劉先生咨詢,如果隨訪過程中,這個結節出現了變化,該怎么處理呢?房濤表示,如果結節增大(尤其是直徑>10 mm),或出現實性成分增加,通常預示為惡性轉化,需考慮手術切除。手術方式因結節的位置、大小等相關因素來決定,針對劉先生的病情,常見手術方式包括: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這三種方式均屬于微創手術。其中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在徹底切除疑似早期惡性腫瘤的前提下,保留更多健康肺組織,從而減少并發癥。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除了具備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優點外,還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肺功能,是手術方式微創和肺組織微創的結合,實現“微創中的微創 ”。尤其適合老年,心肺功能差,有多種并發疾病,肺部多發性結節,位置深、無法行楔形切除術的良性或轉移性結節,以及有肺切除史的病人。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在手術難度及復雜程度上均明顯高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要對肺部解剖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同時,因為每位患者的肺部的血管及氣管存在個體差異,要根據每位患者肺部解剖結構制定個性化的切除方案。
房濤提醒,新冠疫情后越來越多的人行胸部CT檢查,發現了肺結節,由于對相關知識內容并不是完全了解,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緒。他建議,如果發現了肺結節,請及時就診,再由醫生對肺結節進行綜合的評估后,依據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肺結節不可怕,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按醫生要求進行隨訪或手術,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結節為惡性,大多數都是早期,術后一般不需要放療或化療,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一定會戰勝疾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