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是指區域醫療聯合體,就是以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為原則,按照網格化,根據不同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級別,然后組建成的一個聯合體。
近年來,張家口市衛健委不斷構建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醫療資源聯通體系,有效改善了醫療資源“旱澇不均”局面的同時,使更多患者得以有序就診,極大緩解了群眾看病就醫難題。
跨區域協作,
實現“大聯通”
康保縣李明(化名)老人,患帕金森已經17年了。本來想去北京醫治,卻由于疫情等原因遲遲未能成行。
老人來到市第一醫院后,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時任市第一醫院副院長(掛職)楊岸超帶領本地專家團隊與北京遠程連線,通過全省首例5G遠程操控顱腦手術將腦深部電極精準植入到患者大腦丘腦底核,手術誤差僅0.16㎜,遠超國際標準。“在家門口看北京專家,留在本地跟去北京大醫院一個樣,真是太方便了!”老人說。
早在2015年,北京、河北、張家口簽訂了《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將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張家口,通過合作打造區域性診療中心,將更多患者“截”在當地。七年多來,我市9家市直醫院與北京11家市直知名醫院建立了持久穩定的合作關系,隨著“京專家”的持續入駐和各醫院整體診療水平的持續提升,截至今年8月,合作學科累計接診門診365萬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1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5萬例,會診疑難病例6千余例,累計減少進京就診患者超35萬人次,分級診療作用初顯。
京張聯合不僅引進“京專家”,越來越多的北京醫院也與當地形成了城市與城市間醫療集團的托管模式。2018年9月,北醫三院以“人、財、物”全面接管的模式跨區域接管了崇禮區人民醫院,設立北醫三院崇禮院區。2022年7月,懷來縣醫院正式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托管,成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優質醫療資源不斷下沉,為本地患者就醫帶來極大方便。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北京各合作醫院通過開設綠色通道,優先收治來自我市的患者。我市也可通過遠程會診、查房教學等形式,在當地與北京連線,對一些疑難、危重患者開展遠程會診、手術,相當于把北京大醫院直接搬到了群眾身邊。”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雙方已上轉患者510人次,下轉患者495人次,開展遠程教學2187次,會診患者397余人,越來越多像李明一樣的患者免去了往返兩地就醫的奔波之苦,診療、交通、食宿等成本大幅降低,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
向基層下沉,
實現“大聯合”
為構建“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為主體的分級診療模式,我市實現城市醫院、城市醫生“雙下沉”。
在位于橋西區南營坊的橋西區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康復部”的招牌分外顯眼,這是我市在京張醫療合作背景下建立的第一家緊密型醫聯體。
隨著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的不斷發展和診療能力的不斷提升,大批腦科疾病患者的術后康復問題也愈發凸顯。以最常見的腦梗病人為例,由于基層醫療服務質量水平較低,他們術后要么選擇繼續留在腦科中心治療,要么只能回家自行進行康復訓練,不僅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也間接影響到了患者的恢復效果。以城市醫院、城市醫生“雙下沉”,促進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和群眾滿意度兩方面的提升。
2017年8月,響應國家衛計委醫聯體建設政策要求,在北京天壇醫院的技術支持下,市第一醫院與橋西區醫院合作,將康復科病區整體搬遷至該院,掛牌成立“張家口市人民醫院醫療集團康復中心既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康復部”,同時輻射橋西區其他社區,針對全區所有社區康復醫學進行整合,包括人員培訓、標準制定、醫務拓展等內容,形成真正的三級網路協同發展,初步實現了“治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布局。
充分發揮自身橋梁作用,我市各醫院先后組織成立眼科疾病專科醫聯體、神經系統疾病專科醫聯體等。市傳染病醫院醫聯體實行人、財、物統一管理,組建八個管理中心和八個資源共享中心,開展相關工作,為所屬醫療衛生單位統一提供服務,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醫聯體內通過自身家庭醫生簽約及從轄區內社區中心收集的數據,為醫保中心提供轄區內服務人群數目,實現醫保基金按人頭打包支付交于醫院統一管理。
市第二醫院通過與尚義縣大青溝衛生院、尚義縣套里莊衛生院、尚義縣八道溝衛生院、老鴉莊衛生院等開展對口幫扶,采用平時溝通與到院辦公相結合方式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強化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協作,幫助村衛生室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管理措施,為村衛生人員到鎮衛生院進行各種業務和知識學習及進修,實現同質化管理。
截至去年,我市已有4所三級醫院牽頭組建4個非緊密型醫療集團,5家二級醫療機構與1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建了緊密型城市醫聯體。
激活末梢神經,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蔚縣西合營鎮陳家灣村村委會旁,有一座粉刷一新的“健康小院”,建檔立卡貧困戶陳文生就住在這里。2019年,蔚縣確定了在每個鄉鎮建設一到兩個示范性衛生室的總體思路,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農村貧困人口、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體檢等,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基層貧困群眾的基本醫療問題。
偏遠農村是醫療服務的末梢神經。借助“流動村衛生室”建設,該縣的許多鄉鎮獲得了配有心電圖機,尿常規分析儀等設備的小型救護車,定時定點對各村進行執診,根據村民數量安排時段,真正將醫療服務送到百姓的炕頭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誤診,讓貧困患者足不出戶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為切實解決基層群眾就醫難題,我市2020年將10個縣區縣域醫聯體建設納入全市年度28項民心工程重點推進,實現了每個縣均建設了1—2個由縣級醫院牽頭,覆蓋了所有鄉鎮衛生院的緊密型縣域醫聯體。”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僅2020年,我市10個醫聯體試點縣區財政投入資金12039萬元,有力支持了醫聯體建設工作的開展。2021年以來,各縣域醫聯體建設單位對照建設標準,全部成立醫管委,制定相關章程,明確牽頭醫院與成員單位的責任、權利、義務等;聘請第三方,對人、財、物進行統一核算,落實醫保資金打包付費,建立人力資源、財務等管理中心,統一由牽頭醫院管理;借助東西部合作、京張醫療合作等機遇,初步建立了醫聯體內部人員內部管理、藥品配備使用一體化管理、績效考核等運行機制,基本實現了醫聯體內部遠程醫療系統建設,讓群眾在鄉鎮衛生院就能享受上級醫院專家的診療。
從城市鄉鎮到社區街道,從三級公立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我市14個縣區建設了由22個縣區級醫院牽頭,涵蓋133家鄉鎮衛生院的緊密型縣域醫聯體,進一步打通了廣大基層群眾就醫的“最后一公里”。(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楊秀紅 單曉飛 孫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